鹰潭俅仿保安有限公司

改革開放40年,中國印刷業從起步到輝煌

2018/12/18 0:00:00來源:快印客作者:快印客

快印客導讀】在40年的時間軸上,全面回顧中國印刷業的日新月異、風云激蕩的四十年,也別有一番滋味。


1978年12月18日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,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征程的序幕。40年風雨砥礪,40年昂首奮進,中國印刷人用闊步前進和辛勤汗水,在世界印刷業發展史上書寫了制造業的壯麗詩篇,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奇跡。


1978:他們從這里起步


1978年,仍蝸居于30平米瓦屋,靠接國營印廠不愿干的臟活累活為生的上海界龍,等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。這一年,界龍接到一筆德國某手帕公司的印制業務。該訂單要貨急,且需要使用新技術,滬上國營印刷廠都不肯接手,界龍“自告奮勇”接了單。面對技術極為薄弱的囧境,界龍創始人費鈞德毫無怯色,他三顧茅廬,誠摯邀請其他廠的技術人員在休息日到廠幫忙設計,結果獲得了第一桶金。不僅順利完成訂單,出口創匯20多萬元,而且受到外貿部的表揚和同行的青睞,一舉奠定在上海印刷圈的地位。


1978年,19歲的謝力健看著伶仃洋邊的張家邊鄉窮得可憐兮兮,從那個曬干汗珠子的采石場一步跨出,來到中山名鎮小欖,花8000元買下了一個淘汰的小廠設備,回到自己的家鄉辦起了“張家邊印刷廠”。那會兒珠江三角洲‘三來一補’企業遍地開花,產品包裝成為許多企業的必需品,印刷廠生意越多。謝力健的成功給了當地人極大的鼓舞,整個張家邊的印刷廠如雨后春筍的出現……僅十年工夫,原來沒有像樣企業的張家邊,成為中山第一個被國家命名的產業基地——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。而過去的“張家邊印刷廠”,幾經資本引進,成長為如今員工6000人,產值15個億,正引領中國印刷業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領軍企業中榮集團。


1978年,天主教會在香港仔田灣成立的印刷部門遷往香港堅道明愛中心內,於內裝置先進的照排、影版(照相制版)、膠印、裝訂等器材,并將該印刷部定名為明愛印刷訓練中心。 1979年,由薛濟杰博士創辦中大印刷集團有限公司,初為一小型公司,專門印刷標簽。隨著業務日漸擴充,成立雅大柯式印刷有限公司,并成為3M授權標簽加工商之一。


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窗口的深圳,1978年的印刷業幾乎一片空白。1979年8月,第一家“三來一補”印刷企業——深圳市印刷制品廠成立,并于1982年10月改制為中外合資企業深圳嘉年印刷廠,與此同時,天明美術、粵海旭日、美光等一批外資印刷企業相繼成立。


1978年,經國務院批準,印刷工藝系改建為北京印刷學院。經過50多年的發展建設,學校初步形成了傳媒科技、傳媒文化、傳媒管理、傳媒藝術四大特色學科專業群,建設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數字印刷、數字出版、數字媒體藝術、數字媒體技術構成的新型數字媒體專業群,擁有4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,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,2個專業碩士授權點,2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,24個本科專業。


絕處逢生:中國印刷業走向光輝燦爛


建國初,我國的印刷業偏重于書刊報紙的印刷。不過,十年“文革”的空前浩劫使經過17年艱苦創建起來的社會主義出版事業被極大摧殘和破壞,中國人的讀書鏈條首先從源頭斷裂。據《當代中國的出版事業》一書統計,“文革”前,全國有出版社87家(不包括副牌),其中,中央級38家,地方49家,職工10149人(其中編輯人員4570人);“文革”開始后,經撤銷和歸并,1971年年初,全國出版社僅剩53家(中央級20家、地方33家),職工4694人(其中編輯人員1355人)。


“文革”時期,在圖書市場上合法出版和流通的圖書只剩下毛澤東著作、“革命樣板戲”和“兩報一刊”社論匯編小冊子等清一色讀物。據《當代中國的出版事業》統計,1966年——1970年,全國出版的圖書中,“毛澤東”成為占有壟斷地位的關鍵詞。毛澤東著作以43種文字共出版42.06億冊,其中,《毛澤東選集》(1卷——4卷)普及本6.9億冊,合訂本5400萬冊,《毛主席語錄》10.53億冊,《毛澤東著作選讀》和各種單篇、匯編本24.09億冊。與此相應,馬恩列斯著作共出版891.5萬冊。相比之下,一般圖書少得可憐,只出版2729種,總印數34.52億冊,而且,極左氣息濃重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它們只是紅色政治的補充。


1977年,當無數臟兮兮的手傳遞著《人民日報》關于恢復高考的消息后,舉國沸騰了。照計劃,這一年冬天大學只招20萬名學生,但是報名者卻多至570萬人。但是,政府在倉促之間完全沒有料到,可以用來印制考卷的紙沒有了。那時候中國的紙張產量本來不多,大部分還都拿去印了“紅寶書”,或者拿去書寫大字報和大標語。那時,《毛澤東選集》第五卷六個月前剛剛出版,此為當時中國第一件大事。全國所有的印刷廠都在開足馬力印刷“紅寶書”,已經印了2800萬冊,還不夠呢。這一棘手的問題經過一級一級上報到中南海里,結果就促使黨中央做出一個決定:將印刷《毛澤東選集》第五卷的紙張調出,全力以赴印出高考試卷。消息甫出,所有的人都為之驚嘆:時代真的不同了!


隨著1977年12月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的舉行,中國出版印刷業迎了春天。1978年,為緩解持續10年的書荒,滿足讀者強烈的閱讀需求,原國家出版局作出重要決策,由京滬一些大社集中重印新中國成立以來35種中外文學名著。這批重見天日的著作受到廣大讀者的追捧,一書難求,洛陽紙貴。


由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,我國印刷設備總產量大約2萬——3萬噸,產品的技術水準和規格品種遠不能滿足印刷業發展需求,也導致書荒現象席卷全國,嚴重制約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與發展。1980——1990年間,國家共投資10億元對印刷和印刷設備器材工業進行技術改造,書刊印刷實現了“激光照排、電子分色、膠印印刷、裝訂聯動”的目標,印刷效率與質量顯著提升,印刷能力達到3070萬令。


如今,我國印刷工業突飛猛進,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。印刷總產值由1978年不足50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.21萬億元。印刷企業數量由改革開放初期1.2萬家發展到目前的10萬家。圖書品種:1978年2萬種,2017年51.2萬種;期刊品種1978年930種,2017年10130種;報紙品種1978年186種,2017年1884種。


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印刷業總產值將超過1.4萬億元,位居世界前列,數字印刷、包裝印刷和新型印刷等領域保持較快發展,印刷對外加工貿易額穩步增長。


昂首前行:續寫中國新的發展奇跡


如今的印刷業,早已不是當年那種主要承擔印刷政府文件和報紙書刊,警察守衛印刷廠的神秘產業了,印刷已經走進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印刷業廣泛服務于國民經濟和居民生活中的各個行業,如食品飲料、日化、電子通訊、煙草、醫藥、服裝等領域,服務領域廣泛,其發展與其下游服務領域的發展狀況息息相關。


進入“十三五”時期,中國的印刷業開始向“綠色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”轉型升級,印刷企業在清潔生產、環保治理、綠色印刷、智能發展等方面很下苦功,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。

關鍵詞: 改革開放 印刷業
安全 智能 高效
13年行業經驗 業務覆蓋全國
熱線電話:4006-110-166
座機號 :0755-8268 2722